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十大優秀案例
7月8日,全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工作推進視頻會議在成都舉行,會上發布了全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十大優秀案例。
案例一、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天鄉路社區:“兩股一改”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
成都市溫江區作為全國首批29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單位之一,率先開展集體資產股份化、集體土地股權化和改造集體經濟組織“兩股一改”,得到農業農村部肯定,于2017年承辦了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部署推進會議。該區萬春鎮天鄉路社區被原農業部評選為全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案例,采用BOT模式將集體建設用地租賃給公司投資修建天鄉農貿市場、對集體商鋪統一打造獲得租金、創辦公司開展服務等多種經營模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021年集體獲得經營收入1100萬元。此外,構建新型集體經濟發展與成員增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社區轉型、經濟發展、群眾幸福,為都市近郊壯大集體經濟、推動城鄉融合提供了一條可借鑒、可推廣的發展路徑。
案例二、自貢市沿灘區沿灘鎮詹井村:小資源撬動“大財富” 貧困村上演“蝶變記”
自貢市沿灘區詹井村積極培育引進人才,通過盤活利用撂荒地等閑置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挖掘文化資源打造紅色教育基地、承接老舊小區改造的文化設計等項目,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021年實現收入134萬元。創新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模式,通過“54321”分配模式、“積分制”獎勵、“實物”形式分紅等,分好集體經濟“蛋糕”,在增強群眾獲得感的同時,也極大地增強了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其創新舉措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踐經驗,值得全省學習借鑒。
案例三、廣漢市三水鎮友誼村:統籌改革發展 實現村集體農民雙贏
廣漢市友誼村依托村集體1500畝水面資源,打造易家河壩鄉村旅游區,成為國家AAAA級景區;流轉村民土地統一規劃水產、水果、蔬菜、糧食、花卉等五個產業片區統籌經營發展集體經濟,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07萬元,已累計實現分紅總額101萬元,走出了一條盤活集體資源發展農旅結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路子,實現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此外,該村積極探索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有效實現形式,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頒發《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證》,已完成集體資產股權繼承手續2起,集體資產股權抵押貸款10宗,實現“硬本本”變“活資本”,為全省提供了有益經驗。
案例四、綿陽市安州區河清鎮金花村:“土地銀行”變荒為寶 為鄉村振興“蓄地賦能”
綿陽市安州區金花村借鑒銀行經營模式,以村級黨組織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信用兜底,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統”的作用,試點建立“土地銀行”,引導農戶將手中的撂荒地、零碎地存入“土地銀行”,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消壟、平田、修路、通渠等方式,提質改造為集中連片的現代化農業土地,形成“一區域一塊田”,再整體“放貸”給經營主體和種植大戶,解決“農戶有田不愿種、大戶想種沒有田”的難題。通過規范各方權利義務、完善監督管理和建立風險保障機制,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實現集體、農民和經營主體共贏,值得各地學習借鑒。
案例五、廣元市利州區白朝鄉月壩村:融合賦能促發展 農旅結合促共贏
廣元市利州區月壩村作為典型的盆周山區高山村,近年來,堅持農旅融合為主、資產租賃及服務創收為輔的發展方向,創新“政府引導+集體主體+農戶參與”模式,打造羅家老街、近月湖等鄉村旅游核心區,整合村集體資產資源、流轉52戶農戶閑置房屋,開辦民宿46家,成立社會化服務專業隊承接涉農項目管護,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87萬元,經營收益達110萬元,人均分紅200元。該村屬三合一的合并村,針對原三村經營性資產差異較大的問題(原月壩村、分水村差異達到1222.7萬元),探索采取“A股(原村股份)+B股(合并村股份)”進行股份量化,探索出了盆周山區村集體經濟發展和原村差異較大的合并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路子。
案例六、內江市市中區永安鎮尚騰新村:以改革破解融合發展難題 以發展促進集體經濟增收
內江市市中區永安鎮尚騰新村屬四合一的合并村,通過先行先試、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了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路徑;通過黨建“聯”、成員“議”、規劃“統”,夯實集體經濟融合基礎;積極采取承包地入股、宅基地聯營、閑置資產租賃、財政資金增值等多種方式,促進集體經濟增收,創造了十年間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六倍驕人成績。
案例七、西充縣雙鳳鎮跳蹬河村:把握服務需求 圍繞產業促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何讓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大有文章可做。西充縣雙鳳鎮跳蹬河村屬川東北丘陵地區,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地理位置較好、交通便利,老百姓有種植水稻、大雅柑、游農家樂等傳統習慣,發展產業有較好基礎,村集體經濟組織引進一批知農業、愛農村、懂農民、有技能、眼界廣、善營銷的集體經濟發展人才隊伍,緊扣市場需求、因勢利導,吃“產業飯”“旅游飯”,成立農業生產服務隊、餐飲旅游服務隊和建筑施工服務隊,發展集體經濟,2021年村集體經營收益達到152萬元,村集體當年向成員分紅100萬元,人均分紅400元,探索出一條以發展服務為主的,低風險、可持續的集體經濟發展路子。
案例八、巴中市恩陽區雙勝鎮天良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促進三方發展共贏
巴中市恩陽區天良村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集體資產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三權分置”,村集體依據其對土地持有的所有權,利用涉農項目資金,對農戶承包地進行連片整理、配套園區基礎設施等提質改造,在新型經營主體流轉農戶的土地經營權發展蘆筍產業后,按照雙方約定,蘆筍產業年利潤實行“127”分紅,即10%作為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體現集體經濟組織對土地的所有權收益;20%作為農民土地入股分紅,此外農民還獲得500元/畝/年的土地流轉保底收入,體現農戶對土地承包權收益及增值收益;70%作為新型經營主體收入,體現經營主體對土地的經營權收益。走出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園區農戶、新型經營主體“三方共贏”的發展新路徑。
案例九、雅安市名山區紅星鎮騎龍村:依托優勢產業 深化多元合作 實現聯合發展
雅安市名山區騎龍村抓住村級建制調整改革機遇,通過整合閑置資源、拓展合作主體、促進產業融合,依托茶葉和鄉村旅游兩大主導產業,深化村集體經濟組織與邁高公司、民宿經營業主、農戶三大主體資源合作聯合發展,拓展資產租賃、資源盤活、旅游服務、股份分紅四大收入途徑的“二三四”集體經濟發展“騎龍”模式,實現了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產業提質升級、公共服務持續改善、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案例十、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村:改革釋放新能量 古村迸發新活力
西昌市大石板村依托比鄰邛海區位、茶馬古道特色文化的優勢,以農民充分參與為基礎,穩步推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盤活農村閑置土地、歷史遺跡等資源,自主經營民宿,或者出租獲取租金,實現古樹變成“搖錢樹”、古宅變成“黃金屋”、古村煥發新生機,為民族地區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促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有益借鑒。此外,依托“第三方+銀行”模式,創新實施農村集體財務電子代理記賬制度,村集體經濟組織收支實現“銀村直連”,集體資產監管更加規范、透明、科學,集體和成員利益得到進一步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