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土壤修復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互聯網+”推動信息化智能化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建設速度較快,工業化發展的同時帶來了較為嚴重的土壤污染問題,在國家環保監管加強、打造和諧社會的情況下,我國土壤修復行業得到了重視,行業發展較為迅速。隨著我國未來土壤治理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從治理到修復的環境大建設下,行業分工化將會更為明顯。
土壤污染相對嚴重,土壤修復刻不容緩
土壤污染被稱為“看不見的污染”,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兩大類。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堿、重金屬、鹽類、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潛伏性和長期性,其嚴重后果通過食物給動物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
根據原國土部和環保部的聯合調查,2014年我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林地、草地土壤點位超標率分別為19.4%、10.0%和10.4%。我國土壤污染治理即土壤修復已經刻不容緩。
中國分類型土壤污染點位超標率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土壤治理大幕拉開,中央撥付資金提高
2016年5月28日,我國頒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又被稱為“土十條”;2017年頒布了《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2018年發布《工礦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2018年8月,《土壤污染防治法》出臺,從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在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環保監管加強的壓力下,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拉開大幕。
同時,從每年的中央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撥付情況來看,2019年預算額經歷兩年下降后實現扭轉,同比大幅增長42.9%至50億元,且土壤修復資金占污染防治資金(大氣、水、土壤)的比重也由2018年的7.95%增長至2019年的8.33%。2019年預算額中云南、湖南、貴州、廣西、廣東等省市占比較高。
2016-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中央專項資金預測撥付額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工業場地修復發展較快,農田修復時間較長
我國土壤修復主要可以根據污染類型可以分為三種形式,分別是工業場地修復、農田修復和礦山修復。其中工業場地修復污染主體為重工業和醫藥化工企業,主要污染物為化合物與重金屬;農田修復的污染主體為企業排放、居民生活及農業生產中的化肥使用;礦山修復的污染主體主要為采選礦企業,主要是各種重金屬尾礦帶來的污染。
中國土壤修復按污染類型分布情況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根據中國環境產業協會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專業委員會數據顯示,2007-2018年的十余年時間中,我國工業污染場地修復項目得到了快速發展,我國工業污染場地修復項目的數量從2008年的4個提升至2018年的200個,項目資金額從0.4億元提升至60.6億元。
2008-2018年中國工業污染場地修復項目數量、金額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2018年我國三種類型的土壤修復工期來看,農田土壤修復所耗費的時間最長。農田土壤修復不僅需要降低污染物質濃度,同時還需要考慮修復以后的農作物耕種問題,不能只簡單清除重金屬,還需要對土壤肥力進行把控,因此修復過程較為復雜,修復時間較長。
根據中國環境產業協會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專業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所調查的土壤修復項目中,礦山修復項目中超過50%的項目工期在6個月以內;工業場地修復中,32.7%項目工期在3個月以內,35.2%的項目工期在3-6個月,而農田修復項目中,32.1%的項目工期在6-12個月。
2018年分類型受調查土壤修復項目工期分布最大值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中國土壤修復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1、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從開始的末端污染治理,到目前基于居民健康和社會和諧的土地修復,再到未來的系統統籌,將一步步走向環境大建設,建設人與城市和諧共處的自然生態;
2、隨著納米技術、基因工程、大數據、云計算、遙感技術等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應用,將大幅提高我國土壤修復行業效率,降低修復成本;
3、由于修復工作的復雜性,未來行業將實現分工化,從大而全向小而專轉變,行業細分領域發展愈加成熟;
4、同時隨著在國內經驗的積累,我國土壤修復企業將有著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實力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進行產品或技術的輸出;
5、隨著信息化的深入應用,互聯網+的深度同融合,行業未來將實現信息化和智能化。